编者按: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第五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是“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作为幼儿人生发展中的一个节点,如何看待幼小衔接,怎样科学衔接,做到不焦躁、不盲从,避免过度解读或消极回应。本期周刊组织的系列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在人生的第六个年头进入小学,是人生持续发展最早的制度节点。即使儿童此前已经进过同属“公共教育机构”的幼儿园,很多成年人仍然将这个节点作为人生“正式学习”的起点,对儿童寄予许多期待。对待这个过渡环节,成人社会是采取连贯、渐进的态度,还是断裂、速成的态度,塑造着幼儿园和小学低学段两个阶段的教育,对每个人起始阶段的素质结构和后续持续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人生的地基亦需“混凝土”来浇筑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在为人生奠基,人生大厦的地基用什么来浇筑,需要参照近期的学校生活、远期成年后的个人和职业生活来思考。立足社会需要多方面的素养自不待言,即使仅考虑学校学业成绩良好,也得认识到,学习总是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发生着,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个体儿童在与老师和同学相互交流切磋中进行的。如果一个孩子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紧张,拒绝学校这个社会环境,很难指望他在学校中持续地投入学业学习。 很多研究表明,自立自主、人际交往和对学校团体生活的适应与学龄儿童的学业成绩高度相关。即使只着眼于提升学业成绩,也需要一个由多方面素质“混凝土”浇筑起来的“坚实基础”:学业学习所需要的广泛生活经验、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用语言沟通的能力等。占用幼儿发展这些基础能力的时间,去提前学习小学学业,有可能造成其他基础素养的缺失,无异于只用沙子打地基。 童年早期,幼儿需经历几次社会环境的变迁,从家庭到幼儿园、又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些“生存环境”中社会成员不同、社会关系不同、规则也不完全一致,这些本身就是幼儿面对的复杂“学习任务”。初入小学,幼儿面对的是一大群的“陌生人”,包括几十个同龄人和轮流来上课的多位老师;要跟另一个同龄人每天共用一张桌子。常规活动方面,每节课的时间都延长了,铃声是上下课、进出教室的信号,课是一节连着一节的;学习主要以口语和书面符号为中介,直接体验实物和操作材料的机会日益减少…… 要能适应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儿童需要自理自主、情绪调控、社会交往、口语沟通,还有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基础素养,无论家庭还是幼儿园,将儿童与丰富的真实生活隔离开来而让他们“专注学业”,并不明智。 (文章责任编辑:如何使用奇妙软件 ) |